【闯顿-厂蚕5+】【竞道科技便携式手持气象仪,随时随地掌握气象变化,厂家直发,可贴牌,欢迎垂询问价!】。
农业种植中,手持式气象观测仪如何帮农户判断合适的灌溉时机?
灌溉时机的精准把控是农业种植的核心 —— 灌早了易导致作物烂根、养分流失,灌晚了则会因干旱影响生长,而手持式气象观测仪能通过监测田间微气象参数,将 “经验灌溉" 转为 “数据灌溉",帮助农户根据作物需水规律与环境变化,精准锁定最佳灌溉窗口,既节约水资源,又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。

一、先明确:作物需水与气象参数的关联,是判断灌溉的基础
作物吸收的水分,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,另一部分会通过叶片蒸腾作用散失到空气中,而蒸腾量的大小直接受空气湿度、温度、光照强度叁大气象因素影响。当空气湿度低、温度高、光照强时,作物蒸腾作用旺盛,水分消耗快,需及时补水;反之,若湿度高、温度低、光照弱,蒸腾量小,盲目灌溉易造成田间积水。
此外,土壤湿度虽非气象参数,但手持式气象观测仪(部分带土壤探头机型)可同步监测,结合空气气象数据综合判断 —— 比如高温低湿环境下,土壤湿度下降速度会显著加快,此时需缩短灌溉间隔;而阴雨天气下,即使土壤湿度暂时达标,也需警惕后续湿度持续过高导致的病害风险。不同作物的需水特性不同,比如水稻需水旺盛,而小麦在拔节期前需控制水分,这就需要结合作物品种调整判断标准。
二、再看:手持式气象观测仪如何 “指导灌溉"?3 类核心参数是关键
农户可通过手持式气象观测仪监测的关键参数,分场景判断灌溉时机,满足不同作物、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:
1. 空气湿度 + 温度:判断作物蒸腾消耗速度
当观测仪显示空气相对湿度低于 60%,且气温高于 25℃ 时,作物蒸腾作用会进入 “旺盛期",尤其是正午时段(12:00-14:00),叶片水分流失快,若不及时灌溉,易出现叶片萎蔫、光合效率下降的问题。例如夏季种植黄瓜,若监测到湿度 55%、温度 30℃,且持续 2 小时以上,需在傍晚(避免正午高温灌溉灼伤根系)进行灌溉,补充作物消耗的水分。
反之,若空气相对湿度高于 85%,且气温低于 20℃(如春秋季阴雨天气),作物蒸腾量小,此时即使土壤湿度略有下降,也无需急于灌溉 —— 比如冬季大棚种植番茄,若湿度 90%、温度 18℃,盲目灌溉会导致棚内湿度过高,增加灰霉病、晚疫病的发生概率,可等到湿度降至 75% 以下再灌溉。
2. 光照强度:辅助判断作物光合需水需求
光照是作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,而光合作用过程中需要水分参与,因此光照强度也会影响作物需水量。当手持式气象观测仪监测到光照强度高于 8000lux(晴朗天气正午通常可达 10000-15000lux) 时,作物光合速率快,水分需求增加,若此时土壤湿度低于田间持水量的 60%(部分机型可直接监测土壤湿度),需及时灌溉。
比如种植玉米,在抽雄期(需水关键期),若白天光照强度持续高于 9000lux,且土壤湿度降至 55%,不灌溉会导致玉米花丝发育不良,影响授粉;而若遇到多云天气,光照强度低于 5000lux,即使土壤湿度相同,也可延迟 1-2 天灌溉,避免水分浪费。
3. 连续监测数据:预判水分变化趋势
手持式气象观测仪可记录历史数据(部分机型支持存储 7-30 天数据),农户通过分析数据变化趋势,能提前预判灌溉需求。例如监测发现,某地块连续 3 天空气湿度从 70% 降至 50%,温度从 22℃升至 28℃,且无降雨预报,说明田间水分消耗速度在加快,即使当前土壤湿度仍在安全范围(如 70%),也需提前规划灌溉,避免后续干旱影响作物生长。
对于果园种植(如苹果、柑橘),还可结合露点温度判断 —— 当观测仪显示露点温度与气温差值小于 5℃时,说明夜间易形成露水,田间湿度会维持较高水平,可适当推迟灌溉;若差值大于 8℃,则夜间空气干燥,作物夜间仍会消耗水分,需确保土壤湿度充足。
叁、最后提醒:结合作物特性与土壤情况,优化灌溉方案
手持式气象观测仪提供的是 “基础数据参考",农户还需结合作物生长阶段与土壤类型调整:一是按作物需水关键期侧重监测,比如小麦灌浆期、水稻扬花期,需加密监测频率(每 2 小时一次),确保水分供应;二是按土壤类型调整标准,沙质土壤保水性差,当土壤湿度降至 60% 就需灌溉,而黏质土壤保水性好,可降至 50% 再灌溉;三是搭配灌溉方式,若采用滴灌(节水且精准),可根据数据小幅多次灌溉,若采用漫灌,则需延长灌溉间隔,避免积水。
此外,选择手持式气象观测仪时,建议优先选带 “土壤湿度探头" 和 “数据曲线显示" 的机型 —— 前者可直接获取土壤水分数据,无需额外购买土壤检测仪;后者能直观展示参数变化趋势,便于农户预判水分需求。同时,定期校准设备(每 6-12 个月一次),确保湿度、温度等参数的监测精度,避免因数据偏差导致灌溉判断失误。
总之,农业种植中,手持式气象观测仪是农户的 “灌溉导航仪",通过对田间微气象参数的实时监测与科学解读,能帮助农户摆脱 “靠天吃饭" 的困境,实现精准灌溉,为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的水分环境,最终实现增产增收。
关注微信